品类战略有风险
-
[10-15 17:01:58] 来源:http://www.dxs56.com 销售谈判 阅读:8455次
推出一类新品,通过规划有节奏的战术推进,逐步实现和领先品牌共存,甚至取代领先品牌的位置,统领整个品类的高级营销战略称为品类战略。可是,有很多企业家开始疑虑:新产品的上市成功率是极低的,更何况是消费者从来没见过的新品类?
据国外一项研究显示:新产品的失败率在40%到90%之间,视品类不同而不同,有些品类的失败率高达90%。以美国包装类商品为例,每年有30,000种新品,其中70%~90%在货架上摆放的时间不超过12个月。很多产品创新力度很大,等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品类或颠覆了旧品类,但也有47%的市场先行者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开创新品类的公司约有一半退出了市场。
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国家的情况会更糟糕些。因为“中国式”的新品上市方式,造成了新产品或新品类,会迅速地上市,然后迅速地灭亡。
那么,正确的品类战略,应该如何规避品类战略的风险呢?首先,我们将弄清品类战略失败率高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然后,分析具备什么素质的新品类成功率会高;最后,归纳出规避品类战略风险的七大原则。
失败率高的首因——心智认知误差
希望消费者接受创新产品的公司都面临着一个根本问题:虽然开发者已认同这些产品,并将它们作为必需品,但消费者却很不愿意舍弃现有的产品。消费者通常对新品类取代旧品类的“心理转换成本”评估夸大3倍;相反,企业方对新品类取代旧品类的“产品性能优点”评估扩大3倍。同时面对新品类上市的观点,两者心智具有“3倍×3倍=9倍的”误差。
这种矛盾导致创新者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之间出现错位,误差高达9倍!这就是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Joho T.Gourville提出的“九倍效应”。(见下图所示)
心智认知误差,造成的“九倍效应”,就是导致绝大多数新品类上市失败的根本原因。消费者的心智难以改变,他还会根据自己选择偏好品牌时间的长短,而越来越严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从小就偏爱可口可乐的年轻人,王老吉想通过广告说服你转喝凉茶,就会异常困难,这个门槛比“九倍效应”还大。
消费者依旧按照原有的购物习惯,选择已有的品牌,这是人类大脑规避消费风险的最直接反应。同时,企业方也依旧丝毫不考虑消费者的心智规律,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大步迈进新品类上市的陷阱。更危险的是,企业通常对此毫无察觉。
70年代,美国的“可乐战”日渐升温,可口可乐推出“新可口可乐”运动——为了以牙还牙,应对百事可乐的口味“挑战”运动,可口可乐研发出更符合人们口味的新配方。并且经过20万人次的口味盲测,偏爱新口味的消费者基本是偏爱原口味的3倍。采用暴露标签的方式,再做测试,情况是偏爱原味可乐是新口味的4倍。拥有悠久历史的可口可乐,消费者无形扩大了品牌传统的影响力,高估原味可乐4倍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测试方式符合企业方的思维(更好的产品),那么第二种方式则应该是市场的真实反应(认知既事实)。在可乐的品类中,两者心心智认知误差距3倍×4倍=12倍!
后来,不到3个月,可口可乐就宣布将原味可乐命名为“经典可口可乐”,原味回归了市场。在百年交战中可乐战的同时,新的营销哲学也开始形成,人们都在思考,影响营销成败的关键力量是什么?答案是:心智。
规避品类战略风险的起点——选择成功品类
企业规避品类战略风险的前提是,推出的新品类,必须是消费者心智能接受的。新品类的新,无疑就要改变两个方面:产品本身的改变、消费者使用行为的改变。成功的品类,通常是产品本身变化显着,而使用行为变化不大,这样的品类才容易被消费者的心智接受。
身边最明显的例子是数码相机的上市。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产品本身改变很大(从模拟成像到数字成像),但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改变不大,依然可以凝固瞬间、方便冲印。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胶卷的购买费用,也不用担心胶卷暴光了。
更有一些创新品类优点很多,而需要行为变化的少之又少,这类产品,注定成功。手机的发明,拥有固定电话所有的优点,又增加了“可移动”、“随时随地”的方便价值。现在手机是科技类产品最具活力的品类之一。能满足现代都市人选择健康要求的“非油炸”方便面,和传统方便面一样泡或煮,行为没有任何变化,但消费者似乎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健康。(无论是否具备“更健康”的真实性,无疑“非油炸”品类的优势还是存在的。)
- 上一篇:用熟这5招 再成为销售高手
最新更新
- · 销售员谈判技巧17招
- · 销售员巧破拒绝13法
- · 绝佳六招抢走竞争对手的客户
- · 如何促销才不会促死
- · 有效谈判技巧十四条
- · 销售精英自我修炼之心理定位篇
- · 美体内衣现状及发展趋势
- · 电话销售如何开口
- · 细数质量管理失败十原因
- · 导购如何提高自己的业绩呢-销售手